学生工作处
心理健康
当前位置:首页- 心理健康

人际交往,避开“晕轮效应”

发布时间:2014年06月26日 点击数:12218

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。关于晕轮效应,一个经典性的实验,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莱,于1950年用现场实验法进行的。他以经济学系的大学生为被试,宣布经济学教授因故请假,由一位研究生代课。同时,给每位被试者发一份有关该研究生的材料,并要求课后填写说明对代课教师的印象的问卷。所发的资料有两种:一种是“柏兰特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研究生,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,现年26岁,服过兵役,已婚,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忱、勤奋、敏锐、实际而又果断的人。”另一种资料,只是把“热忱”二字换成“冷淡”,其它文字不动。

  研究结果表明: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,答卷上多选用“体贴人”、“不拘小节”、“富幽默感”、“好脾气”等字眼,而且在课堂上也愿意主动参加问题讨论,与教师合作;而看到后一种资料的大学生,回答的结果大不相同,多出现贬义字眼。显然,“热忱”和“冷淡”起到了晕轮作用。

  戴恩等亦做过实验,给被试者呈现外表美、丑、平淡的三种不同形象的照片,然后要求被试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,如职业地位、做父母的资格、社会职业快乐程度等。结果十分有趣,美的被评分最高,平淡者居中,丑的被评分最低。美与丑起到了晕轮效应。

  所谓晕轮效应,就是在人际交往中,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,掩盖了其他特征,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。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,其偏差在于:第一,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,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,就像盲人摸象一样,以点代面;第二,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,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;第三,它说“好”就全都肯定,说“坏”就全部否定,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。

  记住: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。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,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不良作用。


上一篇: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

下一篇:没有了